肩背部疼痛、手臂麻木不一定是“颈椎病”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普及,“低头族”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长期低头造成肩背部疼痛、手臂麻木发病率逐渐增高,很多人经查找网络、咨询就医,被告知得了“颈椎病”,选择口服药物、物理康复、手法正骨、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保守治疗。然而部分人做了治疗或康复训练效果不佳,依旧长期被疼痛、麻木等症状折磨。

其实肩背部疼痛、手臂麻木不一定是“颈椎病”,疾患久治不愈,可能与病因不明确有关。

生活中引起肩背痛的病因繁多,人们习惯性聚焦颈椎本身,往往忽视长期低头造成颈部肌肉紧张,由此引起神经缺血、炎性疼痛。

01

斜角肌与斜角肌综合征

斜角肌位于颈部两侧,分为前、中、后三组,起于第2-7颈椎横突,止于第2肋骨的外侧,臂丛神经从前、中斜角肌之间穿过。

斜角肌固定的时候,可以稳定颈椎,单侧收缩可以让颈椎侧屈,双侧收缩可以辅助颈椎屈曲,也就是低头(长期低头,会导致斜角肌的短缩)。

打个比方,某种程度上,如果说颈椎是一根支柱的话,斜角肌类似于两边用于稳定支柱的斜拉绳索。

斜角肌与臂丛神经解剖图

颈肩痛发病与颈椎稳定性下降有密切联系,长期低头等不良姿势、劳累、外力损伤、缺乏锻炼等因素的刺激会引发斜角肌变性(水肿、增生、斜角肌间隙狭窄等),破坏颈部的平衡系统,刺激或压迫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血管,引发肩部、后背、手臂放射性疼痛、麻木、皮肤冰冷、眩晕等症状,斜角肌综合征也就因此产生。

02

斜角肌综合征的临床体征与判定

斜角肌作为上半身最重要的肌肉之一,有大量的神经和血管穿行其间,可引起的症状非常之多。

一是疼痛,疼痛的产生和传导依赖于神经的生理机制,臂丛神经从前、中斜角肌间隙穿行,斜角肌病变可压迫臂丛神经引起胸痛、肩臂痛、颈部疼痛、以肩胛骨为主的上背部疼痛。

二是麻木,主要是神经受压引起的手麻,或背部的麻木感。

三是手凉、肿胀,锁骨下动脉穿行前、中斜角肌间隙,供血到手臂直至下行至手掌,前、中斜角肌挤压易导致手臂动脉搏动减弱和手指供血不足,出现手凉肿胀等症状。

四是颈部活动范围受限:颈部活动引起斜角肌紧张,压迫颈部神经、血管,导致患者颈部不敢侧屈、后仰。

斜角肌综合征有时被称为“举手低头”的酸楚,是因为有两个比较简单的办法辨别判定:一是高举患肢,通过曲肘举手的动作感受疼痛感和麻木感是否会缓解。这个动作可以抬高肋骨,缩短斜角肌,减轻斜角肌的拉力,缓解神经的卡压程度。二是将自己的头转向疼痛的一侧,并低头用自己的下巴接触锁骨上方凹陷处,这个动作也可让斜角肌缩短,缓解疼痛。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斜角肌综合征现实中非常容易误诊,自我识别应谨慎以免延误诊治。

如您怀疑自己有相关症状,请及时求助于专业医生的鉴别与诊断。专业医生结合实际可通过前臂间歇腋动脉波动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头后仰试验、肩关节外展试验、斜角肌紧张试验、腱反射实验等多种方式初步诊断斜角肌综合征,必要时进行颈部磁共振扫描,排除颈椎间盘突出、颈部肿瘤、颈椎结核等疾病造成的臂丛神经受压。

03

斜角肌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

斜角肌综合征的预防

“低头族”易患颈肩痛,不良姿势是损伤斜角肌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斜角肌综合征应首先避免持续低头或头颈侧屈,如长时间的伏案工作、读书写字、提拉重物、看手机或其他电子屏幕,这些姿势会导致斜角肌长时间处于紧张或牵扯状态从而劳损。

同时,不要选择过高的枕头,以免睡眠时颈部一直处于紧张或牵扯状态。

此外,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并养成锻炼的习惯,适当做一些颈肩部的拉伸,保持或增强肌肉弹性。

斜角肌综合征的治疗

虽然斜角肌综合征会产生痛、胀、麻木、无力、凉感等多种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但如果不幸患上该病,也无需过于担心。广东省中医院疼痛科拥有一系列手段可以有效治疗斜角肌综合征,医生通常根据疼痛麻木症状、神经受压程度、病程时间长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又因斜角肌综合征多表现为“瘀”“痛”的特点,因此,在患侧颈部、肩部、肘部等腧穴位,选取对应的经络或腧穴,结合肌筋膜经线的解剖特点和功能,以超声引导神经注射、超声引导密集型针刺、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强刺激推拿治疗、超激光治疗、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以及中药外敷等组合方法,可整体上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解痉镇痛,缓解斜角肌痉挛及水肿,减轻神经血管受压,从而缓和或解除斜角肌综合征相关症状。

1)超声引导注射治疗:针对疼痛麻木症状严重、病程较久的患者,需及时解除神经受压、减轻神经缺血、药物消炎消肿,恢复神经正常功能。

超声引导肌肉、神经注射是疼痛科独有特色技术。

超声成像检查简单、快捷,对人体没有辐射。超声图像可以清晰显示颈部解剖结构,显著降低颈部大血管、神经、气管、肺部损伤的发生率,并且引导注射针精准进入紧张的斜角肌进行针刺松解、液体扩张,同时在斜角肌间隙注射药物包绕臂丛神经进行营养神经、消炎镇痛。

超声引导斜角肌间隙(臂丛神经)注射治疗

2)密集型针刺:对于症状轻、病程短以及经过超声引导注射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的患者,可采用密集型针刺治疗。

对于根据软组织外科学之父宣蜇人提出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采用“以针代刀”的密集型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加快无菌性炎症的吸收,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由于颈部分布了大血管、臂丛神经、气管、肺尖,密集型针刺治疗通常在超声引导下进行。

3)浮针:浮针治疗较简捷,治疗时患者畏惧感更少,安全有效。

治疗过程就是找到斜角肌解剖位置,在周围进针至皮下组织层进行扫散,继而进行再灌注活动,打破局部的能量危机,解除肌肉的痉挛状态,使血液得以运行流畅,从而达到治疗疼痛的效果。

4)手法及物理治疗:包括“以指代刀”的强刺激推拿治疗、超激光治疗、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以及中药外敷等疗法。

5)斜角肌拉伸:对侧手越过头部放于患侧耳朵前后,将头颈向对侧侧屈(放松中斜角肌);将头颈向对侧侧屈、后伸、同侧旋转(放松前斜角肌);将头颈向对侧侧屈、前屈、对侧旋转(放松后斜角肌)。

呼气时用力,力度适中,每次3组,每组10-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