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高发季节为夏秋季,一般自5月份开始逐渐增多,8—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登革热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主要由“患者→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14天,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传播登革热病毒的白纹伊蚊在我省分布广泛,病毒输入后,具备快速传播扩散的条件。登革热起病突然,发热多持续2—7天,可伴有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和皮疹等,退热期可出现全身斑丘疹。

防控建议:

(一)防蚊。室内通过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蚊香等进行防止蚊虫叮咬。野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身体暴露部分涂抹驱蚊剂,避免蚊虫叮咬,降低感染风险。
(二)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通过翻盆倒罐加盖,填平洼地,及时清除生活区周围的小型积水,杀灭蚊幼虫。必要时,定期使用化学杀虫剂杀灭外环境成蚊,减少蚊虫叮咬。
(三)及时就诊。从东南亚、南美洲等登革热流行区回国后,若2周内出现反复发热、肌肉酸痛等登革热症状体征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以便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避免出现重症甚至死亡。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包括霍乱、伤寒、痢疾、甲肝、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健康带菌者、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食入被污染的食品或饮用被污染的水引起,人群普遍易感。8月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食物易发生腐败变质,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且大量降水可能引发城市内涝甚至洪涝灾害,会出现环境卫生变差、水源污染等问题,肠道传染病发生风险加大。
防控建议:
(一)注意手卫生。养成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洗手的习惯。
(二)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蔬菜瓜果彻底洗净;不饮用生水;如使用临时水源如井水、河水前,务必消毒后煮沸;烹饪食物要烧熟煮透;不生食或半生食海(水)产品。
(三)注意环境卫生。做好垃圾、粪便卫生管理;避免直接接触污水,不在其中洗衣、游泳或赤足涉水;注意灭蟑灭鼠。
(四)及时就医。不洁饮食或进食可疑食品后,如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