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胃健康|夏天多吃它!健脾开胃,散寒除湿

炎炎夏日,“三伏贴”成了广东人追捧的养生方式。其实,除了天灸之外,夏天多吃姜也能有温阳散寒的效果。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黄穗平教授介绍,为什么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先生开药方”之说?

夏天为何要吃姜?

《伤寒论》记载:“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

上述这段话说的是,以五月为代表的夏天,大自然中,大地之上阳气蒸腾,阳气向上向外散发,故天气炎热。而大地之下则不然,阳气都蒸腾发散上了地表,地下的阳热反而虚少,因此容易生冷生寒生湿等阴邪,深井里的水往往冰凉。

人体亦如此,在夏天,体内的阳气趋向于体表,体内相对虚冷,这也是为什么夏天虽容易因暑热心烦口渴,却也容易腹泻。再来,正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难耐,人们往往嗜食生冷冰冻之物,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空调房也成了大多数人的“避暑山庄”,这些夏天的常见举动,往往很容易损伤脾胃阳气,遭受风寒入侵,多见恶风怕冷、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口中黏腻、腹痛腹泻等症。这些时候,喝上一碗生姜汤或者一杯姜茶,可起到散寒祛湿、开胃止泻的作用。

与夏天相反,在冬天,无论大自然抑或是人体,阳气向里向内,处于收藏状态,在外的阳气减少,阳气集中在里,所以会有天寒地热的自然现象,深井里的水反而是暖和的。人亦如此,尽管天寒地冻,但也容易出现红、肿、热、痛等内热之症。再加上,冬天人们习惯进补,活动相对也比较少,这也是容易生内热的原因之一。故在冬天进食一些萝卜,可以起到清解的作用。

所以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是一门养生之道。

冬病夏治,事半功倍

夏天,尤其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期,主要治疗阳虚寒湿之疾,如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慢性胃肠炎、风湿骨痛、月经不调在缓解期大多数属于虚寒体质。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中医认为,冬天若被严寒伤及了阳气,阳气受损会导致很多疾病,而夏天阳光充足、外界的阳气旺盛,趁大自然之势进行温阳调理,效果更好,这样可以使寒湿阴邪迅速排出体外。夏天把阳气养好了,到了冬天,才有对抗严寒的底气。所以每年在各大中医院,都会开展“三伏贴”这种冬病夏治的调理方式。

用好此物,妙处多

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饮食佐料。它可以去腥增香,同时因为其温热发散的功效,可以平衡某些食材的寒性,因而在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中,姜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日常生活中,姜也有分不同种类,功效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生姜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有小种姜、大种姜、山姜(野姜)等品种,其中我们在菜市场中常见的大肉姜属于大种姜,小黄姜即小种姜,小黄姜的药用价值更好。小黄姜切面纯黄色,味辛辣浓,肉纤维更细。生姜,是平素厨房里常见的姜,我们在烹饪时会用到姜片、姜丝、姜蓉、姜汁等,都用生姜来制作。生姜属解表药,其性微温、味辛,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腥虾蟹毒、半夏、南星毒等功效。在感受风寒而出现鼻塞、流清涕、肢体酸痛等感冒症状时,会来一杯红糖生姜水以发散风寒。

沙姜

沙姜又名山柰,为姜科植物山柰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台湾等地。从山柰根茎中提取出来的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定香力强,因此沙姜百搭的香料、调味品。在广东,不少荤菜都可以用沙姜作为烹饪时的佐料,比如:沙姜焗鱼头、铁板猪杂、沙姜爆八爪鱼、沙姜猪手、沙姜焗鸭等等,沙姜特有的香味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沙姜功效与生姜相似,其性温,味辛,入胃经,有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高良姜

高良姜以广东出产质量较佳。高良姜性热,味辛,归脾、胃经,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例如主要由高良姜和香附两种药物组成良附丸就是治疗寒邪内阻型腹痛的经典名方。高良姜药性比生姜更为辛辣,热性更强,多为药用,不过在香料中颇有其名,例如泰国菜冬阴功里就有它的身影。

从药性上而言,生姜、沙姜、高良姜的热性呈递增趋势。因此,食用不同的“姜”时,应根据不同病症、个人体质特点等,不可一概而论。

食疗方推荐:沙姜鸡

材料:鸡1只、沙姜20克、香菜一小把、生抽若干。(4人份)

做法:全鸡洗净,内脏可保留;鸡捞出后放在一边控干点水分;整只鸡放入锅内大火烧开煮二十分钟后将鸡剁成块;香菜洗净,切成小段,沙姜拍成碎末,将香菜和沙姜放在小碗中,倒入一定量的生抽和熟油,最后直接蘸着香菜沙姜酱吃则可。

功效:温中散寒。

沙姜鸡是一道特色传统名菜,温中行气的沙姜配上甘温补虚的鸡肉,适合夏季多食生冷而脾胃虚寒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