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养胃,穴位养生,中医养生,经络养生,五脏六腑,脾虚胃病

健脾,中医名词,指健运脾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常用方药如

养胃,即清养胃阴,是一种治疗胃燥津伤、胃阴不足的养生

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

俗话说

健脾,也是补法之一。亦称补脾、益脾。治疗

“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意思就是,脾虚的人往往营养不良、湿气重、易出血等。脾虚的调理办法就是健脾。那怎么健脾呢?……

按两组穴位可健脾

“四君子汤”是中医经典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

良药苦口利于病,不过并非一定要吃药才行。在身体里,有组穴位,正好可起到“四君子汤”类似的功效。

组合按摩对应穴位,对改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效果很好。

人参对应肚脐下两指处的气海穴,能补气健脾养胃。气海的位置在脐下1.5寸,在前正中线上。人体之气包括呼出之气、元气、中气、胃气等等,气的分类不同,但都有一个内外调节的功能。气海穴主治以虚脱、乏力、精神不足、月经不调、腹泻、小便不利等为主,该穴位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穴位。用掌心在穴区小范围快速摩动,使热力渗透下去。

配合食疗,效果翻倍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

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对应足三里和阴陵泉,可用点揉法。炙甘草补气健脾,对应的按摩是“开四关”:点揉双手合谷穴、双脚太冲穴,有明显酸胀感即可。

两手拇指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左右旋转按压30次。

中国的医学,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经络疗法的效果。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记载“气血不顺百病生”的句子。所谓的气血,就是支配内脏的一种能量,而这种能量若流动混乱,就会引起各种疾病。

经络就位于能量流动的通路上。这种通路称为“经络”,经络的正确称法应是“经穴”。内脏若有异常,就会反应在位于那有异常的内脏经络上,更进一步地会反应在能量不顺的经穴上。因此,通过给予经络刺激,使能量的流动顺畅,而达到治病的效果,这就是经络疗法的目的了。

经络疗法对疾病的治疗,的确有极高的效果,这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了,而且,最近也逐渐借科学的方法剖析其效果。其结论,简单地说,就是:经络疗法之效能是借刺激经络而调整自律神经达到健体强身为目的运动。

经络养生:

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

鉴于

中医认为体内循环系统发生紊乱,就会生病,而这所谓能量紊乱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自律神经平衡失调的状态。上述的自律神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某个内脏一有异常,支配内脏的血管便会紧张,而其异常表现于皮肤表面上会有压痛(按压皮肤所感到的痛感)等反应,这称为“内脏皮肤反射”。以医学的观点来看,会出现内脏皮肤反射之处,则是经络。

人类的皮肤无法简单地通电,但交感神经的紧张一增强,就容易通电。这种容易通电之处,被医师命名为“良导点”。而这种良导点和自古以来传统经络的位置完全一致。那么,如果刺激这些经络,又会如何呢?经络一受刺激,呈紧张状的交感神经会受抑制,可恢复自律神经的平衡,调整不正常的内脏作用。所以,经络疗法非常有效。

打太极拳、做气功等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还可在晚间睡觉之前,躺在床上用两手按摩上下腹部,来回往复约40遍,可以助脾运,去积滞,通秽气,对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